1月19日,同濟大學召開外事工作會議,以“新形勢·新任務·新突破”為主題,全面回顧同濟大學“十三五”國際化辦學成就,謀劃部署“十四五”國際合作與交流,努力構建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會上,下發了《同濟大學國際交流“十四五”專項規劃(討論稿)》和《同濟大學加快推動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若干意見(討論稿)》,聽取與會人員意見。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秘書長呂蘭特,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方軍發來視頻致辭,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劉光勇、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李永智、校黨委書記方守恩和校長陳杰出席會議并講話,常務副校長伍江主持。在校校領導、學校職能部門和直屬單位主要負責人、各學院主要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還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近50所合作高校、聯盟伙伴、駐外使領館和相關上級單位通過視頻方式發來的祝福。
呂蘭特表示,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和同濟大學有著45年充滿信任的合作歷史,這次的新冠疫情強有力地提醒了我們,顯然只有跨國界的聯合科研才有機會為全球解決方案作出貢獻,我們需要增加,而不是減少國際合作。方軍表示,同濟大學的對外開放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為下一步謀劃實施好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學校對外交流工作提出了六點要求:一要提高認識,深入學習領會中央關于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新精神,全面學習掌握中央對教育國際合作的新要求;二要整合資源,搭建高質量合作辦學平臺;三要注重質量,做強來華留學;四是發揮優勢,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五是用好“金字招牌”,發揮國際合作引領作用;六是統籌協調,大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劉光勇表示,同濟大學緊緊圍繞國際合作全球一體化目標開展外事工作,積極擴展“一體兩翼加引擎”的戰略布局,全面深化中德合作,持續推進“一帶一路”沿線交流,招才引智、科教融合結出了累累碩果。他希望學校深度參與國際合作,著力吸引高峰人才,加快教育開放步伐。李永智分享了對后疫情時代教育國際化工作的一些思考。他指出,教育國際化正處在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時刻,面臨十大危機,但也蘊含十大發展先機。

呂蘭特視頻致辭

方軍視頻致辭

劉光勇致辭

李永智致辭
陳杰在講話中回顧了同濟大學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闡述了學校國際化的五大特點。他表示,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挑戰與機遇并存。面對挑戰,我們一是要提高認識,加快形成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二是要整合資源,將“傳統實體平臺”向“新型綜合平臺”延伸;三是要協同發力,致力打造教育對外開放的大外事工作格局。他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同濟大學教育開放的六大著力點:一是教師隊伍國際化,構建國際人才匯聚高地;二是學生結構國際化,打造卓越人才培育基地;三是學科專業國際化,推動科研國際協同創新;四是“鐵桿朋友”國際化,培育全球合作網絡;五是宣傳推廣國際化,提升國際展示度與影響力;六是管理服務國際化,打造高品質國際化校園。

陳杰講話
副校長蔣昌俊就同濟大學國際交流“十四五”專項規劃工作進行了專題匯報,介紹了該專項規劃的發展戰略目標、主要建設與改革內容及保障措施,回顧了“十三五”期間同濟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的成果,闡述了同濟大學國際合作的特色。

伍江主持

蔣昌俊作專題匯報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中德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負責人,分別從助力國際一流學科建設、傳承對德交流傳統和搭建國際平臺提升全球聲譽三個方面,作了交流發言。



下午,與會人員分為4個小組,分別圍繞“國際合作機制與模式”“國際化人才培養”“引智及國際科研”“國際平臺建設”4個主題,開展了分組討論,為學校“十四五”外事工作積極建言獻策。方守恩、陳杰等校領導分別參與了小組討論。各小組代表分別在大會上匯報了討論情況。




方守恩在總結講話中,向各位領導、各合作高校和聯盟伙伴及社會各界對同濟大學外事工作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他表示,同濟大學在中西文化交匯中誕生,擁有“國際合作”的優秀基因,也始終傳承和發揚國際合作的傳統、特色與優勢。這次會議既是學校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的重要舉措,要通過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繪就“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學校外事工作的“新藍圖”,吹響推動學校國際合作交流再上新臺階的新號角。他代表學校談幾點意見: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教育對外開放精髓要義;二是要加強統籌謀劃,提升國際化辦學內涵;三是要完善體制機制,加大國際合作與交流保障力度。

方守恩總結講話
“十三五”期間,同濟大學外事工作圍繞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愿景,推進高質量國際合作,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務實合作,持續引領對德合作,強化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合作,拓展全球合作布局,依托學校國際合作平臺和專業學院,形成了有重點、有聚焦的國際合作格局,合作網絡極大拓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國際科研合作持續深入,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國際高端智力匯聚顯著提高,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處于國內高校前列。目前,同濟大學共有全球合作伙伴284個,其中戰略合作伙伴37個。



面向“十四五”,同濟大學將緊密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發揮學校國際合作特色傳統和優勢,扎根中國大地、對標世界一流,深入服務“雙一流”建設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緊扣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主線,全面支撐學校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同濟大學將進一步完善國際交流與對外合作戰略布局,提升國際交流與對外合作的層次和水平,通過“教師隊伍國際化、學生結構國際化、學科專業國際化、‘鐵桿朋友’國際化、宣傳推廣國際化、管理服務國際化”,落實以“國際辦學有品質、國際平臺有特色、國際師生有規模、國際科研有地位、國際組織有任職、國際會議有聲音、國際期刊有文章、國際獎勵有名次”為主要內涵的國際化指標,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對外開放格局。堅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兩條主線,以漢語、英語、德語三種語言為抓手,積極拓展“一體兩翼加引擎”四大板塊的合作交流,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師資隊伍、文化傳承、條件支撐等五個方面深化改革,推進國際合作交流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全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學校國際化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顯著提升,服務國家和上海市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的能力明顯增強,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邁上新臺階。(文/艾嬌 圖/江平、周游 視頻/外辦、武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