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做農民工作,開頭沒有成功。知識分子有一點氣味,就是知識分子氣。有這種氣味,就不愿到農村中去,輕視農村。農民也看不慣知識分子。我們黨當時也還沒有找到了解農村的方法。后來再去,找到了了解農村的方法,分析了農村各階級,了解了農民的革命要求。
第一個時期,我們沒有看清農村。當時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拋棄了農民這個最主要的同盟軍。我們許多同志從平面看農村,不是立體地看農村,就是說,不懂得用階級觀點看農村。后來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才用階級觀點看農村。原來農村不是平面的,而是有富的,有貧的,也有最貧的,有雇農、貧農、中農、富農、地主之分。在這個時期,我研究過農村,辦過幾期農民運動講習所,雖然有些馬克思主義,但是看得不深入。
第二個時期,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好先生,就是蔣介石。他把我們趕到農村去。這個時期很長,十年內戰,跟他打了十年,那就非得研究一下農村不可。這十年的頭幾年對農村了解還是不那么深刻,后來才比較了解,了解得也比較深刻。這個時期,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為代表的三次“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給我們黨帶來了很大的損失,特別是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把我們黨在農村中的大部分根據地搞垮了。
以后,是第三個時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打進來了,我們同國民黨停戰,同日本帝國主義打仗。這個時候,我們的同志可以公開到國民黨地區的城市里去了。原來犯“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錯誤的王明又犯了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他先是執行了共產國際的最“左”的方針,這時他又執行了最右的方針。他也是我們的一個很好的反面教員,教育了我們黨。我們還有一個很好的反面教員,就是李立三。他們當時的主要錯誤,就是教條主義,硬搬外國的經驗。我們黨清算了他們的錯誤路線,真正找到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的道路。因此,才有可能在第四個時期,在蔣介石進攻我們的時候,把蔣介石打倒,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1956年9月25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133頁